冲洗、切片、烘干、打包……在白沙青松乡南药分拣中心,工人们正对刚采摘来的各类菌菇进行生态加工,现场忙得热火朝天——这是白沙黎族自治县林下经济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白沙是全国第二大民营橡胶种植县,拥有超过100万亩橡胶林业资源,近年来,白沙利用橡胶林下空间实现“一地生多金”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悄然兴起又蓬勃发展,向绿图强的步子越迈越稳健且宽阔。
林下生金——从“一棵树”到“金钥匙”
在白沙,橡胶树一度是群众的“摇钱树”。但胶价频频遭遇“严冬”,而“如何破局?”成了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出路”。面对困境,白沙坚守生态底线,践行“两山”理念,探索绿色转型,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协调、相统一中,走出了一条“林下+”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
“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胆去做……”白沙积极推动政企合作模式,引进白沙立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始在橡胶林下试种食药用菌。海南省生态搬迁“第一村”——牙叉镇新高峰村作为“试验田”,按照“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率先建设70亩菌菜轮作种植基地。
短短几年间,“第一个吃螃蟹”的新高峰村“橡胶+”林下经济快速成熟,村集体经济收入成功突破百万元,其中,林下菌菇产业占比达到七成。同时,20名村民直接实现“家门口”就业,每年有3000人次在此灵活务工,村民人均年收入从几千元跃增至2.75万元。“试验田”取得“开门红”后,集体、企业、村民多方共赢的林下经济“魔力”很快形成“产业磁场”,其“产业版图”也在不断扩大。
很快,土地共用、生产互管、效益共赢的林下经济模式在青松乡全面推行,实现从“一棵树”到“金钥匙”的美丽蝶变。青松乡全乡6个行政村全部“接力”林下菌菇产业,种植规模达到1.1万亩,5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入列“百万村”,1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达到50万元。不但实现村集体收入“破天荒”,还有土地租金、务工收入、产业分红“三笔钱”进入农民口袋,提供约150个固定岗位、年均7万人次灵活务工,仅年务工收入一项就有900多万元。
从单一割胶到复合种植,多元的产值倍增让橡胶林绿意盎然……如今,白沙“橡胶+菌菇”“橡胶+益智”“橡胶+粽叶”“橡胶+草豆蔻”等林下经济超18万亩,胶园从割胶年亩产收益1200元转变为实现“橡胶+”林下经济年亩产综合效益达2万元以上,跻身“万亩亿元”产业规模。
链动发展——从“单业态”到“全链条”
如何依托一产、连接二产、融合三产?白沙林下经济的产业链不断延伸,县域富民产业壮大发展。在白沙珍稀菇培育基地,这是由种苗培养、菌菇仓储两个功能板块组成的一条现代化“种苗加工链”,科学适配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采用“菇房”环境智能化调控系统标准化培苗育种,可实现年产1000万棒菌菇。这里产出的菌棒,不仅满足当地的种植基地需求,还成为省内外林下经济的“种质超市”。值得一提的是,生态菌包废料还田后,相当于给每亩橡胶林施2.5吨优质有机肥,实现生态循环。
林下经济的崛起,得益于“育种培苗——复合种植——生态加工——市场交易”全产业链闭环的精心构建。年处理能力达3000吨的初加工厂,产出的虎乳灵芝、虎奶菇等产品销往省内外,并开拓了东南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市场,以生态加工为抓手,生态化与产业生态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步入正轨。
不止于此,林下康养的林下经济文旅业态也在白沙悄悄“绽放”。在南开乡牙佬部落露营基地,每年都会吸引无数游人住南渡江畔、栖身雨林,拥抱绿水青山。今年9月,一批游客嘉宾来到这里,共赴“指尖非遗 匠心南开”之约;国庆、中秋“双节”假期,许多“跟着赛事游白沙”的游客走进这里,领略黎乡魅力……林下经济与研学、康养等业态深度相融,“生出”了许多文旅新消费、新场景。
林下经济的产业链还在不断延伸,探索着新的可能。在白沙,人们巧妙利用林下、林中、林上多种空间:林下,种养菌菇、南药等;林中,栽植兰花、养育蜂蜜等;林上,仿若空中“绿色画廊”,可供低空观赏……“林下经济+”的立体画卷“链”动乡村振兴,正将这片绿水青山绘成更多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