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员查看不同生长期水稻情况。吴易霞摄
“以前培育一个水稻新品种至少要8~10年,现在有了育种加速器,周期缩短了一半!”9月,在位于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的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育种加速器实验室,技术员汪敏正对着智能光照培养箱记录数据。她手指的方向,几盘翠绿的水稻秧苗在LED光源下舒展,这些看似普通的秧苗,承载着破解寒地水稻生育期短、产量瓶颈等难题的希望。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考察时强调,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殷殷嘱托犹在耳畔,7年过去,这片土地,在科技成果转化、智慧农业建设、黑土地保护上持续发力。科技创新已成为驱动这片沃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注入了澎湃新动能。
“芯”动力:从“靠天吃饭”到“精准加速”的育种革命
水稻长在一排排的铁架子上,在LED光源的照射下镶着“金边”……走进育种加速器实验室,仿佛置身于“植物时空隧道”——人工气候箱能模拟从-20℃到45℃的温度变化,智能灌溉系统精准控制水分和养分,LED光源可调节光谱和光照时长,让水稻一年四季都能生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育种加速器实验室是七星农场与中国农科院都市研究所合作建成的东北首个智能化育种平台。
“我们通过环境调控和基因筛选,让水稻育种从‘靠天吃饭’变成‘精准加速’。”汪敏介绍说,目前加速器已累计培育水稻新品系20个,其中“旭禾8”和“华天粳210”已进入黑龙江省品种审定流程。
育种加速器的背后,是园区对科研人才的“磁吸效应”。7年来,园区先后与中国农大、东北农大、八一农大等高校院所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与张启发院士工作站联合组建专家团队,2023年更成功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名博士后围绕“黑土地保护”等领域开展攻关。
“院士团队带来先进的种质资源和育种理念,我们提供试验田和数据支撑,产学研深度融合,让育种效率大幅提升。”园区主任张少波自豪地说。
如今科技园区已累计落穗3.7万余份、选系478个,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系20多个,为粮食连年丰产注入强劲的“芯片”力量。
“翼”丰年:从“一粒种子”到“一桌好菜”的产业延伸
如果说育种是农业的起点,那么科技的魅力,更在于它将科技成果延伸至产业链的每一个角落,让“中国饭碗”不仅装满粮食,更盛满绿色与健康。
在科技园区的垂直蔬菜工厂,看不到泥土,层层叠叠的栽培架上,生菜、油菜、小白菜等蔬菜在营养液中茁壮成长,LED光源模拟着最适宜的光谱,智能系统实时调节着温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宛如一个生机盎然的“未来农场”。
“我们这里年生产蔬菜20茬以上,单位面积产量是传统种植的30倍,而且全程零农药,是真正的放心菜。”技术员张丽指着一盘即将采收的生菜介绍。这个“植物工厂”通过水培、气雾培等无土栽培技术,实现了蔬菜生产的“工厂化”“全年化”,不仅成为建三江地区中小学研学的“网红打卡点”,更让“四季有鲜菜”的梦想照进现实。
如果说植物工厂是空间的魔术,那么山茄树则是物种的奇迹。在智能温室里,一棵棵高达两米的山茄树上,不仅挂满了紫莹莹的茄子,还嫁接着番茄、辣椒等茄科作物,一树多果颇为壮观。
“这是我们从华中农业大学引进的‘超级物种’,通过砧木嫁接技术,让一棵树能同时生长多种茄科蔬菜,成活率达90%以上。”技术人员焦阳抚摸着粗壮的树干说,“一树多收”实现了增收与观赏双赢。
从一粒良种,到一棵神奇的树,再到一座智能化的工厂,七星农场正不断拓展着农业的边界,让科技翅膀不仅助力丰产,更驱动着产业向更高效、更绿色、更多元的方向高飞。
“绿”打底:从“追求产量”到“可持续养地”的生态觉醒
让黑土地“歇口气”,地力更强劲。“这几年明显觉得地有劲了,粮食越打越多。”七星农场种植户腾路的感慨,是黑土地保护成效的最好证明。
为保护耕地质量,实现粮食作物质量和数量的双提升,七星农场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采取绿色高质高效种植、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有机物料还田等技术模式,为黑土地“续航”蓄力。每亩地减少不合理施肥两千克以上,实现亩减药10%以上,在“减肥”“减药”的同时全面提升土壤有机质和地力。
扬州大学科研团队与七星农场联合搭建的“技术转化服务站”,针对秸秆腐熟还田工艺开展研究与示范,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往年提升了0.12个百分点。此外,七星农场还严格落实“田长制”,构建了“总田长+片田长+网格田长”的三级责任体系,确保每一块耕地都有人管、每一寸黑土都有人护。通过宣传培训、责任书签订、建立巡查机制等方式,让黑土地保护理念深入人心,转化为种植户的自觉行动。
科技示范户张景会每年都会按照园区黑土地化验室给出的体检报告,对自家的300多亩地全面实行有机肥替代化肥、全量化秸秆还田等措施,土壤变得更厚更有劲,每亩地能轻松多打60斤粮。“养地就是养自己的饭碗,现在大家都明白了这个道理。”张景会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七星人守护黑土地的共识与自觉。
七星农场所在的建三江分公司以保证黑土地不退化为导向,不断探索黑土地保护利用关键核心技术与作物丰产高效协同的“三江模式”,并积极与中国农大、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等11所院校企业开展合作,重点围绕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黑土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新型绿色肥药筛选等重点任务,开展19项技术研究,形成专利3项、水稻栽培高效技术模式1套。2024年,建三江分公司土壤有机质含量达4.03%。
“智”赋能:从“看天种地”到“看屏管田”的智慧蝶变
无人驾驶农机的应用,是智慧农业的一大亮点。每年秋收时节,万亩稻田里无人驾驶收割机和接粮车协同作业,精准高效,不仅节省了人力,更提高了作业精度和效率。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重要指示精神的落地实践。
“过去种地看天,现在种地看屏。”七星农场高产示范户秦玉秋的这句话,道出了智慧农业带来的深刻变革。
走进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工作人员正通过大数据平台对农田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大屏幕上,各类数据不断跳动,农田的土壤肥力、墒情、病虫害、作物成熟度等情况一目了然。通过搭载高清摄像头与多光谱传感器的无人机,定期开展农田巡检,为农业的精准管理提供第一手“空中档案”。在物联网技术支撑下,七星农场已建成覆盖耕、种、管、收全流程的“数字田埂”,每块土地都拥有专属的数字化档案。
七星农场党委书记刘登顺介绍,通过智慧农业建设,七星农场实现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水稻单产年均增长5%以上,预计今年粮食产量可实现“二十二连丰”。刘登顺表示,七星农场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9%,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了核心动力。
记者了解到,建三江分公司大力提升智慧农业的贡献值,累计推广应用卫星平地机3060台,配套导航系统18942台套,今年春播以来累计开展智能农机作业934.86万亩。
科技为翼,黑土为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大荒人将继续以科技为引擎,让创新的活力在这片沃土上持续奔涌,让农业科技的翅膀在希望的田野上飞得更高、更远,端牢“中国饭碗”,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吴易霞 记者 姜斌 刘畅)
上一篇: 水稻新品 签约1597万元
下一篇: 佳木斯:冷水鱼“鲜”行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