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特产资讯网!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各地特产 > 正文

深耕八桂沃土 守护粮安根基

发布时间:2025-09-17     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来宾市水稻化肥利用率机械深施试验田。

  

  桂林市国家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

  

  2025年金城江区河池镇纳合村酸化治理综合示范区。

  

  梧州市龙圩区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测产现场。

  

  灵川县三街镇微喷灌种植玉米大豆示范。

  

  推广绿色种养循环——贺州市八步区基地农户在往测深施肥机里添加肥料。

  

  贺州市八步区粪肥还田现场。

  卢萧如 谢金秋

  核心提示

  9月的广西,暑热未消而凉意初生,八桂大地从青涩走向醇熟——稻田渐染金黄,农人忙碌有序。这片土地,既有千年农耕的深沉底色,亦有现代科技的轻盈笔触,在秋阳下铺展出一卷“丰年可期、生生不息”的壮乡大地图景。自治区土肥站积极响应国家抓好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谋深做实“土肥水硒”工作,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升耕地质量,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1 耕地质量建设:抓实土壤改良与质量监测,筑牢八桂粮仓“地”基

  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农业发展的根基命脉。2024年全区耕地质量平均等级5.76级,比“十三五”末提升0.17个等级,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

  “我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工作,要在耕地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建设、酸化耕地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自治区土肥站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以来,自治区统筹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全区14个设区市107个县(市、区)建设699个耕地质量监测点,送检土壤样品801个、检测土壤指标16821项次,不断更新广西耕地质量监测数字化平台数据库,持续发布年度耕地质量监测报告,推动耕地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支撑。

  “广西的耕地特点是‘小散弱’,超65%的极强酸和强酸性耕地。要提升地力,需建示范、树典型、强治理。”自治区土肥站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自治区统筹3000万元中央资金,在桂平市、钦州市钦南区、河池市金城江区实施国家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建设“千万工程”,结合三普数据成果,精准划分治理区域和重点,因地制宜推广“稻肥轮作+钙镁磷肥+秸秆还田”等8项技术,年度实施治理面积24万亩以上。

  “我们创建广西耕地质量建设教授工作站,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广西大学等院校,在扶绥县、河池市金城江区等地开展酸化耕地治理试验示范,探索生物炭、硅藻矿粉等土壤调理剂治酸效果。”自治区土肥站相关人员介绍,与此同时,还深入开展耕地酸化治理专题研究,推动系统科学治酸,为后续工作明晰航向、锚定路径。

  摸清盐碱地资源也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以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3073个样点数据为基础,采用“模型预测+基层实地调查+多级验证”的技术路线,开展沿海3市8个县(市、区)的盐碱地土壤专题调查成果编制,实地调查291个村委,勾绘盐碱化图斑1061个,形成了专题图件和文字报告成果,基本摸清了全区盐碱地资源数量分布及变化趋势,为后续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保护奠定基础。

  2 化肥减量增效:推广科学施肥技术,严把肥料登记与监测“质”高点

  在农户施肥入户调查中,贺州市八步区宗继家庭农场的农户主动了解“广西施肥点点通”微信服务号的使用方法。“这个系统很好,上面的地块情况和我们家地块的实际情况吻合,施肥建议也很科学,以后我要多用它指导施肥”。

  “我们的‘广西施肥点点通’平台应用获自治区信息化赋能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它融合测土配方大数据、GPS定位与移动互联技术,为农户提供地块级精准施肥方案。”自治区土肥站工作人员说。

  自治区土肥站持续推动测土配方施肥、绿肥种植、秸秆还田、建设“三新”集成推进县等技术推广工作和农户施肥调查、田间试验等基础工作。2025年1-7月,化肥月平均价格2874元/吨,比去年同期下降89元/吨,降幅3.0%。年度内累计销售化肥28159吨,比去年同期减少27.41%。上半年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4025万亩(次),秸秆还田732万亩(次),有机肥施用1517万亩(次);安排开展41个化肥利用率试验;编制《肥料信息》月报工作经验在全国工作会上获推介;“紫云英秸秆协同还田+叶面肥无人机喷施”等4项技术模式收录在全国科学施肥“三新”集成技术模式中。

  “我们根据畜禽粪源分布,本着‘就地消纳就近还田’原则,优先选择大规模种植基地作为重点示范区域。开展‘堆肥+配方肥’‘液肥+配方肥’‘商品有机肥+配方肥’3种模式示范。目标是实现有机肥替代化肥20%以上、作物产量增加5%以上。”贺州市八步区土肥站相关负责人介绍。

  贺州市八步区2024年开始实施绿色种养循环项目,在畜禽粪污量大、急需推进粪肥还田服务的粮食、蔬菜、水果主产区,开展粪肥就地消纳、就近还田。扶持了一批企业、专业化服务组织等市场主体提供粪肥收集、处理、施用服务,目前,完成粪肥还田10万亩(次),带动区域范围内粪污基本实现处理后还田。

  今年以来,全区权限内获批准的肥料登记产品184个,推荐到农业农村部登记的肥料产品42个,有效登记证产品1546个。

  2025年3月,农业农村部肥料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南宁)通过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资质认定、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复查评审,并开展了对内蒙古、浙江、甘肃、山西等四省(区)的2025年农业农村部肥料质量监督抽查。

  3 发展节水农业:集成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水肥资源高效“智”用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中提出,“推进水肥一体化,促进大面积增产”。

  艳阳高照,田阳县、来宾市兴宾区、桂平市的玉米地却是一片绿意盎然。田地一边的土壤被挖开了一条沟,浅埋于地表以下的是滴灌带——这是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项目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

  今年以来,全区建设粮油和经济类作物节水农业技术试验示范片277个。依托田阳、兴宾、桂平三个国家节水增粮示范县(区)辐射带动全区应用“水肥一体化+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等模式,集成墒情监测、精准灌溉与智能决策等技术实现示范片区节水30%、粮食增产15%。项目县(市、区)的试验示范说明,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旱地粮食作物上有非常明显节水增粮效果。

  广西持续主推水肥一体化、水稻浅湿控制灌溉、地膜(秸秆)覆盖、深耕深松与聚土垄作、微喷灌、地头水窖集雨补灌、保水剂(抗旱抗逆制剂)等节水农业技术。今年以来,全区推广节水农业技术2340万亩,其中水肥一体化451万亩。促进了农业的“三节三增”(节水、节肥、节本,增粮、增糖、增收),展现了良好的应用成效。

  全区现有42个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点已全部接入全国系统,逐步实现田间持水量自动测定。年内将实现在桂北、桂西、桂东、桂中等粮油作物主产区和左右江旱区增布96个土壤墒情监测点位,构建更完善的“苗情—墒情”立体监测体系,形成自动监测站结合智能AI自动研判广西农田墒情的应用场景。

  4 点“硒”成金之道:培育壮大富硒产业,打造特色农业“硒”望田

  近日,荔浦市修仁镇福旺村六八岭富硒黄皮果种植基地迎来了丰收季,30亩严格按照富硒标准种植的黄皮果挂满枝头,果香四溢。

  陆川县米场镇富硒水稻示范基地,金色稻浪翻涌,秋收画卷铺展。陆川拥有陆川猪、水稻、橘红、五指毛桃、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基础,借助富硒可以为农产品赋能、为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对提升农业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广西富硒土壤资源丰富,据地矿部门调查,全区共发现富硒土地1.14亿亩,圈定绿色富硒耕地约1140万亩,居全国首位。2025年全区共建立特色富硒农产品基地673个,富硒农产品开发面积81.5万亩,其中富硒水稻面积28.4万亩、富硒水果面积22.7万亩。在宾阳县、灵川县、浦北县、桂平市、贺州市八步区和天等县开展玉米、早稻、红薯富硒农产品提质增效技术示范。

  (本版图片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壤肥料工作站提供)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gl/t2596952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