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地区秋收秋种工作的最大挑战是夏秋季节持续降雨偏多,特别是10月上旬的强降雨,导致土壤水分饱和、部分低洼农田积水,农机无法下地,严重打乱了正常农事节奏,致使玉米收获推迟、小麦播种延后。为此,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专家会商,整理形成“北京地区2025年秋收秋种关切十问十答”,为您送上一份贴心的“操作指南”!
1.问:如何应对寒潮天气?
答:据天气预报,10月17日起夜间最低温将降至10℃以下,18日起白天最高温低于15℃。降温后玉米籽粒停止灌浆,建议尽快抢收,以腾茬种麦。10月15日以后的过晚播小麦要选择抗寒性强的早熟品种,每亩播种量增加到50-55斤,增加密度减小晚播影响;每亩增施复合肥10-15斤,同时适度增施磷肥(磷酸二铵),培育冬前壮苗。
2.问:土壤湿度过大,应该如何整地播种?
答:要高度重视整地播种环节,宁晚勿烂。低洼地块有积水的,千方百计排出积水,加快土壤散墒。在农机能进地时通过圆盘耙耙地、翻耕等方式加速散墒,在旋耕或轻耙不易形成坷垃时采用耙播一体机播种,达到高质量播种要求。
3.问:整地后地里如有很多坷垃,影响播种怎么办?
答:一定要在坷垃变干前完成播种,播后坷垃变干后(播后3天内)及时镇压,沉实土壤,使种子与湿土紧密接触出全苗。坷垃多影响出苗的,可视情补小水,促进出苗。
4.问:播种期已经这么晚了,现在种下去还能有收成吗?是不是没必要种了?
答:要坚定“应播尽播”信心。目前到10月底播种都能出苗,11月初立冬前播种的小麦可能形成土里捂,但明年春天早出苗,早生长,只要抓好播种质量,增加密度,落实好晚播技术,明年仍有望丰收。
5.问:晚播小麦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品种?
答:选择通过北京市审定或国家审定(区域包含北京)的强冬性品种。可选用高产稳产型品种(如“轮选266”“农大3486”)或优质强筋型品种(如“农大918”)。这类品种普遍具备抗寒性强、适应性广的特点,能够适应晚播条件。
6.问:湿土地里播种,深度控制在多少最合适?
答:播种深度须控制在3~5厘米。切忌因墒情好而浅播(<3厘米),以免分蘖节过浅引发冻害;也不能深播(5厘米),导致幼苗出土难、消耗大而成弱苗。
7.问:播种前种子如何处理才能保证出好苗?
答:应精选饱满种子,采用能防病虫害、含生长调节剂的复合种衣剂进行药剂拌种。这如同为种子穿上“防护服”,可有效防控病虫、促根壮苗,是晚播弱苗转壮的关键措施。
8.问:晚播小麦每亩地要播多少种子?如何计算?备种要注意什么?
答:要遵循“以密补晚”的原则。建议播量与密度:亩基本苗45万-50万株。可按公式计算播量:亩播量(千克)=[基本苗(万/亩)×千粒重(克)]/[发芽率(%)×0.85]/100。今年晚播普遍,用种量激增,请务必提前备足合格种子。
9.问:今年给小麦施肥和往年有什么不同?
答:今年施肥应遵循“以肥补晚”原则,晚播小麦要多施磷肥促进根系生长,壮根壮株,提高个体优势;今年雨水偏多,土壤养分淋洗严重,还应适当增施氮肥、钾肥。
10.问:如何保证播种均匀,避免缺苗断垄和疙瘩苗?
答:建议采用带有自动(辅助)驾驶的拖拉机和高性能播种机,确保行直距匀。作业中调头需对齐,切忌停车以防疙瘩苗或断垄。地头地角应种满种严,保障全田播种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