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应对灾害性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打赢全省“三秋”生产攻坚战,今天(10月15日)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气象、农技、农机、储粮、小麦专家针对大家关心的秋收、秋耕、秋种生产技术等方面问题,与媒体记者进行交流。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
粮食收储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今年秋粮收储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程小丽:当前全省秋粮抢收加速推进,受持续阴雨影响,高水分玉米安全储存成为粮安保障的突出挑战。需要从农户、储备企业、贸易企业三个层面协同发力,构建全链条安全储存保障网络。下面,介绍一下各环节的科学储粮措施。
一、农户储存:农户缺乏专业烘干设备,重点推荐采用以下三类方法:一是抓好离地通风关键环节。建议尽量避免将玉米穗直接堆放在泥土地或水泥地上,这类存放方式易导致潮气滞留。推荐用木板、砖块或钢管垫高30厘米以上做隔潮层,再在上方堆放玉米穗,同时确保垛与垛之间留足通风道,进一步减少潮气积聚。二是用好“玉米楼子”传统智慧。“玉米楼子”四面透风,能让玉米籽粒自然降水,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储存方式,特别适合农户庭院使用。三是做好简易辅助降湿与专业求助。连续阴雨时,可在玉米堆周围撒干沙土、生石灰吸湿,避免霉变;若为少量玉米,可用风扇辅助降湿;天气转晴后,需将玉米摊薄至5-8厘米晾晒,每2小时翻动一次。若玉米水分超过18%,最稳妥的办法是联系周边粮食烘干企业或产后服务中心,通过烘干、代存代放消除霉变风险。
二、储备企业:储备类企业承担长期安全储粮的战略任务,核心在于技术综合应用与风险全面防控:一是构建精细化温湿度控制体系。依托液压翻板快速入库技术,快速完成整口仓的入库,为高水分玉米就仓干燥抢得宝贵时机;对高于安全水分2%以上的玉米,可采用大功率风机实现就仓干燥,将粮食水分降至安全标准。粮食入仓后,立即部署传感器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一旦出现发热情况,启动“间歇式通风”“环流熏蒸”等措施,平衡降水通风、降低霉变虫蚀风险,同时实现节能降耗。二是延伸湿粮应急处理与便民服务。针对农户急售的湿粮,储备企业可开放临时晾晒场地、配备防雨布,并开设“便民服务站”,免费为农户提供玉米质量检测、晾晒、清杂、分级服务。
三、贸易企业:贸易类企业以粮食流通为核心,储粮策略兼顾安全与高效周转、动态风控:一是打造快速响应与高效物流体系。主动加强农户储粮流通桥梁建设,开通湿粮上门对接通道,及时掌握农户需求。对农户出售的湿粮,实行“检测即定价、达标即启运”机制,最大限度提升周转效率,降低库存积压与品质劣变风险,让农户储粮能够快速、顺畅进入流通环节。二是强化库存动态风险管控。依托粮情监测系统,实时跟踪库存玉米的水分、温度变化,针对高水分粮制定专项销售计划,避免长期储存导致品质劣变;同时建立上下游企业协同机制,提前对接加工、销售渠道,确保粮食“快进快出”,减少安全隐患。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