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特产资讯网!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各地特产 > 正文

小块变大块 寸土又寸金

发布时间:2024-05-20     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小块并大块农田,禾苗长势喜人。融媒体记者 陈 辉 摄

  

  4月,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走进钦南区黄屋屯镇屯南村,只见连片的禾苗长势喜人,在阳光雨露中恣意地舒展着翠绿枝叶。望着眼前的景象,钦南区黄屋屯镇屯南村党总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列正打开了话匣子:“过去,这连片的83亩地还是季节性的零散撂荒地,无法连片种植,也无法进行规模机械化耕作。如今,从耙田、插秧、飞防作业到收割等整个流程,我们基本已实现全程机械化耕作。”

  屯南村下辖8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人口4000余人,现有水田面积2836亩,呈零散分布,平均单块面积不超过0.8亩。由于破碎的地块不适合机械化作业,因此每年的春耕成本异常高昂。为打破田埂的限制,推进水稻种植机械化,同时响应国家治理撂荒地的号召,进行水稻“单改双”,屯南村以村级为单位成立合作社,率先对村里的83亩农田进行统一规划和再划分,实现“小块并大块”、零散成集中,努力探索水稻“育秧—插秧—田管—收割—烘干”全链条机械化。

  分散的小田被整合成大田,农户的支持是关键。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陈列正和村委干部入户摸底排查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通过标定地块面积位置等相关信息、多次开会研讨、商定补偿方案等,“小块并大块”最终得以分步实施。“把农田交给合作社管理,既解放了劳动力,每年每亩地还可以得到225公斤稻谷的粮食分红,我们心里踏实又开心。”林继全家里有三块地,共计一亩多,是实施“小块并大块”的受益者之一。

  以村级为单位进行土地资源整合实施农田“小块并大块”改造模式在钦州尚属首例。“我们制定了一个5年规划,首先是以这块地为试点,把经验弄成功了之后再向全村覆盖。我们的目标是5年之后在全村范围内能整合一半的地块,进行‘小块并大块’改造。”陈列正介绍,目前屯南村已经有1个智能育秧工厂,正在谋划推进水稻烘干基地,预计可带动周边40户群众就业,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1万元。

  “今年以来,黄屋屯镇以粮食生产和耕地保护为重点,在屯南村先行先试开展‘小块并大块’试点工作,以点带面辐射到料连村、西显村等7个行政村,探索出一条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新路,致力于打造耕地化零为整的格局,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有效带动机械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也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黄屋屯镇副镇长郑通海表示,下一步该镇计划将700多块细碎的小地块合并为8大块,共1090多亩,让碎地变良田,寸土变寸金。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qz/t1843492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